結核菌感染及其檢測方法

結核菌感染與檢測

器官-肺
WHO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公布結核病為全球十大致命疾病之一,是繼新冠肺炎後第二大致命傳染病,並在隔年2021年10月發布全球結核病報告(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21)更顯示結核病有死灰復燃的跡象,目前檢測方法有 IGRA結核病血液測試、皮膚結核菌素測驗(TST)、細菌學檢查、胸部X光檢查。
 
我國將「結核病」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是由嗜氧耐酸性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所引起全球性慢性傳染病,傳染途徑由飛沫與空氣傳染,當多數初次受到結核菌感染後,通常會因自身的免疫力而不立即發病,這時是不會傳染給旁人,稱為潛伏結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而目前最新最能幫助潛伏結核感染的血液檢測方法是「IGRA結核病血液測試」。潛伏性結核菌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是無傳染性、無症狀的,結核菌會潛伏在已受感染病人身上數月,甚至數年才發病,免疫力弱時可轉為開放性結核 (Active TB) 。及早診斷和治療可以大幅降低病人發展成活動性結核病的風險。
 
結核病可以發生在人體任何器官或組織,如淋巴結、腦膜、胸膜、腎臟、骨骼、皮膚、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在臺灣比較常見的肺外結核是淋巴結核及骨結核,其次為結核性腦膜炎,肺外結核的發生率遠比肺結核來得低。若給予適當的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痊癒(Cure),但若不予治療,則在3年內,約有一半的病人會死亡。在臨床上病人常見的症狀有咳嗽、胸痛、體重減輕、倦怠、食慾不振,發燒、咳血等。
 
只有約5%的人在初感染後結核菌會經由血液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內或肺外結核(如:結核性腦膜炎),結核病可以發生在人體任何器官或組織,如淋巴結、腦膜、胸膜、腎臟、骨骼、皮膚、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在臺灣比較常見的肺外結核是淋巴結核及骨結核,其次為結核性腦膜炎,肺外結核的發生率遠比肺結核來得低。感染後,首2年內的發病機率最高,其他容易造成結核病發病之危險因子(例如: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高齡、免疫機能不全者、末期腎臟病患者等)的高危險群,應適時給予治療潛伏感染。若給予適當的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痊癒(Cure),但若不予治療,則在3年內,約有一半的病人會死亡。一但發病後症狀通常為咳嗽超過2週、體重減輕、發燒,在臨床上病人常見的症狀有咳嗽、胸痛、體重減輕、倦怠、食慾不振,發燒、咳血等。
 

一般而言,從受到感染到初發病灶出現,或對結核菌素測驗呈現有意義反應,大約須4~12週;而從感染後6~12個月是病程繼續進行到肺結核的最危險期。無論如何,一旦受到感染,終其一生均可能為一潛在發病源。

IGRA結核血液測試:
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全稱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Tuberculosis Test,或稱為「γ干擾素(interferon-gamma)」釋放測定,是一種用來診斷是否感染結核桿菌的抽血檢查,它適合用於曾接種卡介苗者或免疫力不全的患者,可以針對高風險族群、曾接觸患上結核病的人做檢測,敏感度有90%。
 
利用偵測血液中T細胞對於結核菌抗原的免疫反應,定量T細胞釋出的丙型干擾素(γ干擾素)做為判讀標準,表明以前接觸過結核桿菌患潛伏性結核病或結核病的可能性大。相較於TST,其靈敏度較高,適合用於接受卡介苗接種的接觸者或免疫不全的病患。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引和美國兒科學會(AAP)均指出IGRA適用對象可使用於2歲(含)以上之接觸者及高風險族群提供IGRA做為潛伏結核感染檢驗工具。
 
另外,一些國家需要健康證明出境資格,以便移居海外或出國留學,就可能需要用到檢測潛伏期結核病的,目前有兩種 IGRA 試劑已獲得美國FDA的核可,分是QuantiFERON-TB Gold Plus測試和T-SPOT。

發表迴響

WordPress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