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流行風—麻疹Measles

現代流行風—麻疹Measles

Measles IgG or IgM,Measles Ab,Rubeola Ab  麻疹病毒抗體IgG、IgM

去年(2024)二月國內公布首例麻疹本土病例,30多歲男性,因持續發燒、咳嗽、喉嚨痛、紅疹等症狀,經檢驗確診為麻疹而通報。今年再現麻疹群聚並有多人匡列。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RNA)經由空氣、飛沫、接觸等方式傳播引起急性呼吸道傳染症,人類是唯一之宿主及傳染源,早在疫苗發明前麻疹的基本傳染數(R0值)為20,代表一名確診麻疹的患者可感染20人,遠大於新冠COVID-19的R0值(4~7),早期超過99%的人口在成年之前都得過麻疹,麻疹疫苗普及之後減少了90%的案例。

麻疹感染臨床進程

典型麻疹症狀在初期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畏光、流眼淚、眼睛發紅)等,可能與感冒不易區分,這時在口腔內側黏膜會出現科氏斑白點Koplik spots,感染麻疹病毒開始發燒症狀3-4天後至出現皮疹約有7-18天,從臉開始到身體軀幹、四肢,最後皮疹融合成一大片區域,顏色會由紅色逐漸消退後轉變至暗紅色色素沉著與脫屑。

麻疹病毒侵入身體引起單核球浸潤,皮疹並非是過敏的表現,主要是病毒直接侵犯或是免疫複合物在真皮表淺血管聚集,使真皮充血水腫,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增生、單核球浸潤並且滲出的結果。而Kopliks spots 是病毒血症的結果。最後,被破壞後的RBC與血漿滲出血管外,皮疹消退後出現色素沉著,表皮細胞壞死而形成脫屑。

病程大部分約在二週可康復,少數個案(約10%)可能出現中耳炎、肺炎、哮喘等呼吸道併發症,甚至引起腦炎或神經系統的後遺症。曾經完整接種過麻疹疫苗的人,疫苗保護時間大約可持續10-20年,在抗體消退後被感染,可能轉成麻疹非典型症狀,不一定會出現發燒、皮疹及結膜炎,增加診斷的困難度。出現皮疹的前、後4天內都具有高傳染力,空氣中散布的麻疹病毒,2個小時內仍具有傳播能力。

未感染過麻疹或未接種過麻疹疫苗體內沒有麻疹抗體就有可能被感染。完整接種麻疹疫苗的保護力大約可以持續約10-20年。在台灣1981年後出生的人口,因為本土麻疹大規模疫情消失,無法由自然感染得到長期保護力,再加上年幼時所接種的疫苗保護力已逐漸消退,若因工作醫療照護人員或旅遊因素,而可能接觸麻疹高風險區域或外國人者,建議抽血檢測麻疹抗體濃度並追加麻疹疫苗完整接種二劑MMR疫苗的保護力可達 95%。血清檢查可以協助診斷麻疹感染,症狀出現後一週可以測到抗體。因此,急性期與恢復期兩支血清(間隔1-4週)測到IgG抗體上升兩倍以上;或者急性期陰性、恢復期陽性;或者測到IgM陽性,代表麻疹的感染。

 

自主健康管理原則:
如果沒有出疹,則從發燒前1天到退燒後3天為可傳染期,匡列麻疹個案接觸者時也是依此原則。
麻疹個案之接觸者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與麻疹病例最後1次接觸日起往後推算18天內),應每日早晚各量體溫1次,佩戴口罩並詳實記錄體溫,出現疑似症狀,則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單位,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實驗室檢查項目:
Measles IgG、Measles IgM,Rubeola Ab、MMR、麻疹病毒抗體
 
 

發表迴響

WordPress Appliance - Powered by TurnKey Linu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