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高雄市三民區明誠二路110號1樓
Work Hours
Monday to Saturday: 8AM - 9PM
Sunday & 國定假日: OFF
Med3 Clinical Laboratory
NT$400
急性傳染性腹瀉是由許多不同因子所造成的,不同的微生物皆有可能是原兇,例如細菌、病毒、原蟲等,而細菌是造成腹瀉是常見的因子。糞便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目,可依個人飲食、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而有所變化。
引起細菌性腸炎之病原菌,以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Shigella最為常見。Shigella常與飲食有關會有嚴重的血便,Salmonella常引起食物相關的腹瀉。由患者糞便或直腸檢體可分離Salmonella/Shigella作細菌學診斷(Salmonella/Shigella culture)。
自費收費:400
臨床意義:
急性傳染性腹瀉是由許多不同因子所造成的,不同的微生物皆有可能是原兇,例如細菌、病毒、原蟲等,而細菌是造成腹瀉是常見的因子。糞便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目,可依個人飲食、藥物治療、及外科手術而有所變化。
引起細菌性腸炎之病原菌,以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Shigella最為常見。Shigella常與飲食有關會有嚴重的血便,Salmonella常引起食物相關的腹瀉。由患者糞便或直腸檢體可分離Salmonella/Shigella作細菌學診斷(Salmonella/Shigella culture)。
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傷寒:
由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疾病,也叫腸熱病。細菌先在小腸的上皮繁殖,再侵入局部的淋巴結,循環到胸管再進入血液後擴散到體內其他器官。在這侵犯期間細菌會被單核球所吞噬,但它能在細胞內存活;因此傷寒沙門氏菌是兼性細胞內寄生菌。潛伏期一般約8~14天(可由3~60天不等)後有持續性發燒、頭痛、脾臟腫大、腹部右下四分之一疼痛的症狀。病人會先有便秘,然後腹瀉且腹部出現玫瑰疹。尚有輕微、無症狀或非典型之感染。少部分傷寒病人在恢復後約有2~5%成為慢性的帶菌者,細菌寄生在膽囊,且隨膽汁分泌不斷地將細菌排泄於糞便中,這些人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大部分慢性帶菌者好發於中年婦女及膽道病變者(如:膽結石或慢性膽囊炎),而副傷寒患者則較少變成慢性帶菌者。傷寒帶菌者最有名的例子發生在 1906 年,一個愛爾蘭的移民瑪麗到美國擔任廚師,期間她造成53人感染傷寒,其中3人不治身亡,此即”傷寒瑪麗”的由來。其傳染方式通常為食物、飲水被患者、帶菌者糞便及尿所污染而傳染;帶菌者在處理食物時其手部也可能污染食品。
罹患傷寒或副傷寒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不適、厭食、腹痛、便祕或腹瀉、相對性心律減慢、肝脾腫大、身軀出現紅疹等。傷寒之末期若不治療會發生迴腸之集合淋巴結(Peyer’s patch)增生與小腸出血(10~20%)或穿孔的可能(約占1%患者)。若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致死率可由一般的10%減低至≦1%。
志賀氏菌Shigella:
桿菌性痢疾是由志賀氏桿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腸道疾病,病原體可耐酸性,通過胃及小腸後侵入大腸細胞而致病,其為最具傳染性細菌之一,容易導致群聚感染。主要傳播途徑為口糞傳染,經攝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觸受感染的物體、或性接觸而感染。
志賀氏菌感染潛伏期約1至3天。感染後常見症狀包含:腹瀉(每天8~10次以上)、發燒、噁心,或有毒血症、嘔吐、腹痛及裏急後重(tenesmus),有時有輕微或無症狀感染。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包含:反應性關節炎(reactive arthritis)、菌血症(blood stream infections)、癲癇(seizure)、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病患通常有血便。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傷寒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傷寒
3.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桿菌性痢疾
4.台灣內科醫學會-桿菌性痢疾 陳垚生醫師